貼「天才」這個標籤,是件非常危險的事

2024年5月5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與超過 350+ 位軟體工程師一同在社群中成長,並且獲得更多的軟體工程學習資源

因為台灣最近地震頻傳,因此最近有幾款地震相關的 App 獲得大量的下載。其中一款是由高中生打造出來的。而似乎不太意味地,因為是不到成年的高中生打造,許多媒體就直接貼上「天才」的標籤。

但這種標籤是很誤導且危險的。這種危險性,是十幾年前就被研究證實的。在十年前,史丹佛大學教授 Carol Dweck 就有一個至今超過千萬次觀看的 TED 演講。這邊直接放該 TED 演講的逐字稿截圖,可以看到她說「我們要有智慧地讚美,不是讚美他們的聰明或才能」。

史丹佛大學教授 Carol Dweck TED 演講

為什麼 Carol Dweck 教授這麼說? 因為當選擇讚美才能 (例如媒體很愛用的「天才」標籤),會讓人認為能力是沒辦法培養的,進而發展出固定型思維 (Fixed Mindset)。

反之,Carol Dweck 教授的研究發現,當鼓勵努力、鼓勵堅持、鼓勵不斷進步,則能夠發展出成長型思維 (Growth Mindset)。沒錯,現在不論教育界或企業界都很常談到的成長型思維,正是 Carol Dweck 教授提出的。

當發展出固定型思維,如果遇到困難時多半會選擇放棄,因為會認為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沒辦法有突破,只好放棄。反之,當抱有成長型思維時,即使遇到困難,會覺得自己僅是「還沒」突破,只要持續修正,終將能夠成長並解決問題。

從培養成長思維的角度出發,我們或許更該強調,該名高中生願意花時間動手去做、願意遇到解不出來的 bug 仍堅持不放棄 (他不是被付錢做這件事,大可有理由選擇放棄不繼續)、願意主動上網找資源、主動去請教他人。

這個開發者已經開發這個 App 一年半了,最近因為地震頻繁才爆紅,但那之前一年半即使遇到不懂、遇到困難,他仍持續開發;即使過去一年半,沒有媒體報導這種外部誘因,仍然持續開發,這才是更難得、更值得被提的事。

先前看到一個前 Meta 主任工程師 Rahul Pandey 分享,他大一的時候修史丹佛大學的電腦科學入門課程,其中一份他寫的作業。你可能會想,能進到史丹佛讀電腦科學系,他程式一定寫的很好。你這麼想就大錯特錯,Rahul 說現在自己回頭看,當年的程式碼完全慘不忍睹。

但他同時提到,他會想分享當年寫的讓人尷尬到不舒服的程式碼 (他的原文是寫 code that'll make you cringe),是因為想說明,沒人天生就會寫又乾淨又好維護的程式。

然而只要多寫、多想、多讀別人寫的、多去改進原本自己寫的,慢慢地你也能把程式越寫越好。Rahul 在該影片不只分享當年寫的程式,還談了現在的他會如何重構,非常精彩。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