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惹惱軟體工程師的英文詞匯與片語
2025年10月14日
這篇清單整理職場上最容易讓工程師翻白眼的英文單詞與片語,依職能分成兩大類:產品經理常掛在嘴邊、以及工程師彼此溝通時最常出現的地雷。除了拆解為什麼會惹惱人,也提供了更好的說法,降低合作時的摩擦。
PM 會惹惱軟體工程師的用語
Scope creep (需求範疇蔓延)
Scope Creep 指的是專案原本設定的範圍,偷偷變大,本來只要做 A、B 兩件事,結果中途又加了 C、D,導致工程師的工作量爆表、時間延遲,還可能影響品質。
這種情況常發生在 PM(產品經理)或客戶一直追加需求,卻不調整預算或時程。臨時追加或修改需求,會打亂原有的架構和時程,導致工程師需要不斷修改已經寫好的程式碼,甚至可能讓整個系統變得不穩定。當 Scope Creep 發生,通常會讓工程師爆氣說「早知道你一開始就要說啊!」
如果你是要跟工程師對需求的角色,不要隨意有「這個功能也可以加」的想法,要不在專案開始前把需求寫清楚,要不就在加需求後重新評估時間。對工程師來說,偷偷加東西是最不能接受的。
Pivot(軸轉、策略改變)
在新創圈或軟體業,「Pivot」指的是公司或團隊決定大幅度改變產品方向或商業策略。例如,原本想做一個社群 App,後來發現市場反應不好,決定「pivot」去做一個給企業用的數據分析工具。這種重大策略轉變,如果方向真的對了,那沒人有話說;只是更常見的,是 PM 不知道自己在幹麻,pivot 來又 pivot 去,讓工程師之前寫的程式碼全白費。
很多 PM 愛用這個詞,因為聽起來很潮、很敏捷,但如果不是審慎評估,或真的有全新的重大洞見,請千萬不要隨便拋出這個詞!
That should be an easy fix(這應該很好修吧)
這句話聽起來無害,但對工程師來說可能是最容易激怒他們的一句。通常是非技術背景的人看著某個功能或 bug,說「欸,這不就改個參數或按鈕位置而已嗎?應該很簡單吧?」
問題在於,表面看到的改動,背後可能牽涉到複雜的系統邏輯。舉例來說,使用者說「我想要登出這個帳號時,把我在所有裝置上的登入都清掉」,聽起來像按一個按鈕就完成的事,但實際上要同步多個伺服器、更新快取、驗證安全性、處理極端邊界狀況等等,可能要改好幾個地方的程式碼。
當工程師聽到「應該很好修」這句話時,心裡可能正在翻白眼,覺得「你這無知的傢伙在想什麼」。這不只是讓人火大,還會讓工程師覺得自己的專業被小看了。對此,更好的做法是不要先評估難度,直接問工程師「這個問題處理起來會很複雜嗎?大概需要多少時間評估?」把判斷交還給專業,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Can we squeeze this into this sprint?(可以把這個加進這個 sprint 嗎?)
Sprint 是敏捷開發中的工作週期,一期會是二到四週。工程師團隊會在 sprint 開始前,開會決定「這個週期要完成哪些任務」。每個人的工作量都是經過評估的,不是想加多少就加多少。
如果 sprint 已經排滿了,PM 突然說「能不能再塞一個功能進去?」,工程師就會很火。因為這不只是簡單地多加一項任務,而是代表原本的工作品質可能下降、或者工程師得加班。
好的 PM 會尊重 sprint 的界線。如果真的有很緊急的新需求,應該明確地跟工程師討論「那我們要延後什麼?」,讓團隊重新評估優先順序,而不是無限制地堆工作到工程師身上。
Just add some AI(就加點 AI 吧)
在 ChatGPT 問世後,這句話變得特別常聽到。非技術人看到什麼產品都想「咦,我們也可以用 AI 啊」,然後有人就會說「我們就加個 AI 功能吧」,好像加 AI 是在按開關,按下去就有。
現實中「加 AI」複雜得多。工程師要決定用什麼 AI 模型(GPT?Claude?自己訓練?),資料從哪裡來,隱私怎麼處理,成本多少,系統的準確度夠不夠,對使用者體驗會不會有幫助,還是反而讓產品變得更複雜?
PM 或老闆如果沒有認真評估上面那些問題,或是天真以為只要加 AI 就能解決一切,當說出這句話時,只會讓工程師暗笑你的迂。
工程師會惹惱其他工程師的用語
Legacy Code(歷史遺留程式碼)
Legacy code 是指那些很舊、沒人想碰的程式碼。通常這些程式碼是很久以前遺留下來的,文件不完整,註解稀少或是寫得很爛,然後原本的開發者早就離職了,不清楚的地方也沒人能問。
工程師討厭維護 legacy code 的原因是,是因為維護起來像在拆炸彈。程式碼裡沒有清楚的註解、沒有測試保護,改了一行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地方壞掉。
如果你不想要留炸彈給未來的同事抱怨,在寫程式時,就寫得乾淨好維護一點,該有的註解與測試不要少。將心比心,共勉之。
Premature Optimization(過早最佳化)
Optimization 是指「最佳化」,讓程式跑得更快、用更少的記憶體;Premature 是指「過早與不成熟」。因此,兩個加在一起,Premature optimization 指的是,工程師在程式還沒寫完、沒有測試過、甚至不確定瓶頸在哪裡的時候,就開始優化。
舉例來說,花了一週寫複雜的快取機制,想要讓搜尋快 0.1 秒。結果後來發現,搜尋其實不是系統的瓶頸,真正慢的是別的部分。那一週的時間直接白花,進度因此落後讓團隊的工程經理頭痛。
在軟體工程社群,很常會聽到「過早最佳化是萬惡之源」這句話,在有想要優化東西的衝動前,先確保解決的是對的問題、走在對的方向吧!
Reinvent The Wheel(重新造輪子)
Reinvent the wheel 是指重複做別人已經做好的事,明明已經有現成、成熟的解決方案了,但偏偏還是要重複寫一次,而不去借力使力。
舉例來說,公司明明已經有一套現成的共用函式庫,結果不去用,自己還花時間寫一個功能一樣的東西。這樣不僅浪費時間,還讓維護的東西變多、成本變高。
Technical Debt(技術債)
Technical debt 是把借貸的概念用來形容程式碼。有時候工程師為了趕時間,會採取「快速但品質不夠好」的解決方案。這就像欠了一筆債,短期內確實省時間,但長期要付利息。
最常見的狀況是 PM 說「我們三週內一定要上線這個新功能」,工程師為了趕進度,寫了很多快速修補(hack)而不是乾淨的程式碼。功能確實上線了,但程式碼品質很差。
後來當新工程師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開發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因為要先理解那些亂七八糟的程式碼,這時大家就是在「還技術債」。
Single Point of Failure / SPOF(單點故障)
SPOF 指的是系統中某個部分一旦故障,整個系統就會徹底癱瘓。
舉例來說,一個電商平台如果把所有登入功能都依賴某個微服務,那個微服務掛了,整個公司的系統都用不了。好的設計方式是用多台伺服器互相備援,或者多個微服務系統互相支撐,這樣某一個故障了,其他的還能頂住。
工程師討厭 SPOF 是因為 SPOF 代表系統很脆弱,一敲就碎。更糟的是,常常發現 SPOF 的時機正好是它真的出故障的時候。系統突然當機,使用者體驗被影響,公司收入損失,這時才後悔「早知道當初設計就想周全一點」。
It works on my machine(在我的電腦上能跑)
It works on my machine 是工程師的經典藉口,當某個工程師在自己的筆電上寫完程式,測試通過,跟大家說「完成了,可以上線」。結果程式在伺服器上一跑就出問題,功能不正常或直接當機。
這時如果說 It works on my machine (程式在我電腦上正常),會讓其他工程師聽到覺得火大,因為這是在推卸責任,沒解決根本問題。
為什麼會有這種問題?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工程師電腦上裝的軟體版本和遠端伺服器不同,或是程式依賴的某個檔案只存在工程師電腦裡,遠端伺服器根本沒有。不論原因為何,確保自己寫的東西不會只是 It works on my machine,是最基本的!
The test is flaky(測試不穩定)
The test is flaky 指自動測試程式有時過、有時不過,非常不可靠。
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測試依賴於某些不穩定的因素,例如測試依賴於系統時間或網路延遲,或是測試的執行順序會影響結果,或使用的資料是隨機的,或系統狀態沒有完全重設。所以同樣的測試在不同環境或不同時間下會有不同結果。
工程師覺得 flaky test 惱人是因為,當測試是不穩定的,就無法確保程式到底有沒有問題。測試失敗了,無法辨別是真的有 bug,還是測試本身的問題。因此,如果有 flaky test 讓 CI 沒跑過,不要只是重跑,而是要徹底解決不穩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