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惹恼软件工程师的英文单词与片语

2025年10月14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與超過 750+ 位工程師一同在社群成長,並獲得更多深度的軟體前後端學習資源

这篇清单整理职场上最容易让工程师翻白眼的英文单词与片语,依职能分成两大类:产品经理常挂在嘴边、以及工程师彼此沟通时最常出现的地雷。除了拆解为什么会惹恼人,也提供了更好的说法,降低合作时的摩擦。

PM 会惹恼软件工程师的用语

Scope creep (需求范畴蔓延)

Scope Creep 指的是专案原本设定的范围偷偷变大,本来只要做 A、B 两件事,结果中途又加了 C、D,导致工程师的工作量暴增、时间延迟,还可能影响品质。

这种情况常发生在 PM(产品经理)或客户一直追加需求,却不调整预算或时程。临时追加或修改需求,会打乱原有的架构和时程,导致工程师需要不断修改已经写好的程式码,甚至可能让整个系统变得不稳定。当 Scope Creep 发生,通常会让工程师爆气说「早知道你一开始就要说啊!」

如果你是要跟工程师对需求的角色,不要随意有「这个功能也可以加」的想法,要么在专案开始前把需求写清楚,要么在加需求后重新评估时间。对工程师来说,偷偷加东西是最不能接受的。

pivot(轴转、策略改变) 在新创圈或软件业,「Pivot」指的是公司或团队决定大幅度改变产品方向或商业策略。例如,原本想做一个社群 App,后来发现市场反应不好,决定「pivot」去做一个给企业用的资料分析工具。这种重大策略转变,如果方向真的对了,那没人有话说;只是更常见的,是 PM 不知道自己在干嘛,pivot 后又 pivot,让工程师之前写的程式码全白费。

很多 PM 爱用这个词,因为听起来很潮、很敏捷,但如果不是审慎评估,或真的有全新的重大洞见,请千万不要随便抛出这个词!

That should be an easy fix(这应该很好修吧) 这句话听在工程师耳里就像是「我已经帮你估完工时了」,而且还是在毫无脉络的情况下。看似简单的错误背后,可能牵涉资料流程、第三方服务或历史遗留的限制,没动手查之前谁也不知道。工程师被迫回答「好」之后,往往得熬夜收尾。 遇到状况时,先描述你看到的症状,再请工程师评估:「这个报表没有资料,你方便看一下需要多久吗?」这种问法既尊重专业,也让双方能讨论需要的资源。

Can we squeeze this into this sprint?(可以硬挤进这个冲刺吗?) Sprint 快结束时硬塞需求,很容易把原本安排好的节奏打成碎片,测试、上线与文件同步全部跟着失控。工程师听到这句话,会觉得前面花时间做规划根本没意义。 真的有急事就直说,也要讲清楚愿意付出的代价:「这个客户 issue 需要周三解决,可以把登入改版延后到下个 sprint 吗?」开门见山地谈交换,反而更容易取得共识。

Just add some AI(就加点 AI 吧) 流行语一出口,大家脑中浮现的是魔法棒:只要加个 AI 按钮,产品就瞬间升级。但对工程师来说,那代表要检查资料隐私、找模型、调整 UX,甚至考量新功能的风险控管,完全不是「顺便」两个字可以带过。 真正有效的提问,会先描述要解决的使用者痛点,再请工程师帮忙找解法:「客服每天要回复 200 封重复问题,有没有自动草拟回复的做法?」这样的讨论才有机会落地。

工程师会惹恼其他工程师的用语

legacy code(旧程式码) 一开口就说「这边都是 legacy code」,听起来就像是在贴标签,彷佛以前的人都不知道在做什么。问题是,没有上下文的指控只会让原作者防卫,也让新人搞不懂到底要修什么。 遇到卡关,不妨直接说出痛点:「这支报表服务缺少测试,改东西风险很高。」讲具体问题,才有机会排进待办清单,也能让大家一起讨论要不要投资时间重构。

premature optimization(过早最佳化) 这句话原意是提醒大家别还没量数据就猜效能瓶颈,但在实务上常被用来终止任何与效能相关的对话。久而久之,真正该解的效能问题被冷处理,结果版本上线后才爆炸。 比较健康的做法,是把指标摊在桌上:「目前 API 平均 20ms,客户 SLA 是 100ms,所以 caching 可以晚点做。」用数字说话,比抛一句术语更有说服力。

reinvent the wheel(重新发明轮子) 有人提出自制工具时,这句话常被当作快刀直接砍掉提案。但不是每个轮子都能买得到,也不是所有外部方案都适合公司的限制,稍微听完背景再下结论比较公平。 试着先确认需求落差:「市面方案缺少多租户支援,我们得自己补一层,或者写 plugin,你觉得哪个比较划算?」这样的对话能引导团队比较选项,而不是单纯打枪。

technical debt(技术债) 技术债原本是种交易:为了速度先欠一笔,之后要找时间还。但如果所有麻烦事都叫技术债,久了大家只会觉得你在抱怨,也搞不清楚到底要还什么。 把债务内容讲白:「三个服务共用同一张资料表,现在 schema 卡住。」让利害关系人知道成本与风险,才谈得上排时间还。

single point of failure / SPOF(单点故障) SPOF 是个专有名词,对初阶工程师或跨部门伙伴来说,光听缩写很难理解严重程度。于是问题被贴上标签后就停在那里,没人知道该优先处理。 直接描述情境更有用:「现在只有一台排程机器在发账单,挂掉就没人补发。」讲清楚后,自然会有讨论要不要加备援或监控。

It works on my machine(在我电脑上可以啊) 这句话堪称工程师间的禁语。它把问题丢回别人身上,彷佛只要换环境就不是自己的事。部署环境、本地端设定、依赖版本全部可能不同,光靠这句话谁也解不了问题。 更成熟的回应是附上细节:「我在 staging 用 node 18 跑没问题,你那边是 node 16 吗?」带着线索一起排查,才是团队合作。

The test is flaky(测试不稳定) 测试灯号红了就说「它很 flaky」,等于宣告「这个错没人管」。短期是省下重跑时间,长期会让整套测试失去信任,最后大家干脆关掉。 真正的负责任,是记录现象并提出接下来要做什么:「这个 E2E 测试在 CI 等 API 常 timeout,我会调整等待条件并留下 issue。」这样才能逐步把不稳定的测试修回来。

让伙伴感觉被尊重的三个小撇步

  • 补足脉络:每句话前先放上背景、数据或限制条件,避免让人觉得你凭感觉下指令。
  • 回到需求:搞清楚要解决的使用者问题,再讨论要怎么做,能避免「加 AI」这类看似炫但不实际的提案。
  • 提供选项:与其直接下指令,不如问「需要多少时间?要不要延后其他项目?」让对方能参与决策。

有意识地调整日常语汇,通常就能让跨职能协作顺畅许多,也让工程师之间的讨论更聚焦在问题本身,而不是情绪消耗。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