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一个让你不感觉苦也不倦怠的职业生涯

2025年10月4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與超過 750+ 位工程師一同在社群成長,並獲得更多深度的軟體前後端學習資源

过去我们收到不少读者在职业选择上的咨询问题,从选职业 (例如要当前端还是后端工程师,还是干脆转职去当产品经理),到选产业 (要去金融科技,还是去电商业),再到选公司规模 (该加入软件大厂还是新创)。

老实说,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所看重的、所适合的,都不完全一样,因此没办法给一个所有人都适用的回答。也因此,过去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都更聚焦于分享「如何思考这个问题」,透过分享思考角度,让读者们能够不局限于单一视角,这样能避免做选择时,因为忽略了某些应该思考的面向,导致最终做出的选择不理想。

前阵子 Adam Mastroiamni 写了《Face it: you're a crazy person》一文(链接),该文谈到的职业选择视角,是我们在职业经历起伏跌宕后,觉得最符合我们看待职业选择的论述;因此希望透过这期的主题文,来聊聊这个观点。

思考职业选择时可以切入的角度

当谈到职业选择,在网路上可以搜寻到非常多不同的内容。举例来说,贾伯斯在 2005 年给的史丹佛大学毕业演说中谈到「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从热情的角度来看职业选择。又或者假如到全球软件工程师都在逛的 Blind 论坛,会看到最多关于 TC (Total Compensation) 的讨论,而这类观点则是从「薪资待遇」出发来看职业选择。

又或者日本作家茂木健一郎在《IKIGAI‧生之意义:每天早上醒来的理由,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就是 IKIGAI》提出的 IKIGAI,会是像下图这样找出「享受的事」、「擅长的事」、「别人愿意付你钱做的事」、「世界需要的事」之间的交集,而这个交集又被称为「生き甲斐 ikigai」。

上面这些不同的切入角度,都是从正向的角度切入谈;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的职业选择,通常都不是单一面向的,因此如果只从正向的角度 (例如自己热爱、自己擅长),却没有看做这件事情的完整样貌,很可能到头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职业。

拆解 (unpacking) 职业选择的多个面向

上个段落的结尾提到「如果只从热爱的角度看选择职业,很可能到头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句话看似非常的矛盾,但确实有可能发生。举例来说,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在新闻上看过,某些知名的 YouTuber 因为觉得做 YouTube 过于消磨自己,决定不继续经营自己的 YouTube 频道;即使这些 YouTuber 最开始是因为兴趣使然所以开始经营,但做到后面却认为这件事不是喜欢,而是消磨。

这种矛盾是怎么发生的呢?

在这期主题文开头提到的《Face it: you're a crazy person》一文,非常精辟地分析了这种状况。该文在最开头给了一个例子,作者说他过去遇到很多说不喜欢自己现在工作的人,当问他们假如要辞职的话,会想要改做什么? 这时很多人会回说「我还没有很确定,但如果能的话,会想要经营一间小咖啡店」。

当听到这个回答后,作者就会接着问「那你要到哪里进咖啡豆呢?」

多数人这时会回答不出来。因为说想要开一间小咖啡店的人,多半是因为喜欢喝咖啡、喜欢在咖啡店里的氛围。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热爱咖啡这件事,不等同于热爱开咖啡店,因为开咖啡店要做很多咖啡消费者可能没有想到的事。

想要经营咖啡店,除了要处理「从哪里进咖啡豆」之外,还需要

  • 计算各类成本 (咖啡豆到机器,再到人力与店租)
  • 各类系统的管理 (库存、人资、销售 POS 等)
  • 突发状况应对,例如某天早上六点,员工突然临时拉肚子要请假,要如何处理

上面这些都还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开一间店要处理的大小事还有很多。因此,当一个人说「因为热爱咖啡,所以想开咖啡店」,很可能因为没去看开咖啡店的其他面向,所以直到真的开了店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不喜欢。

同样地,那些原本喜欢拍影片上传到 YouTube 分享的 YouTuber,最后觉得燃烧殆尽,是因为真的开始经营 YouTube 频道后,才发现有各种原本没有预料到的面向需要面对 (例如题材可能耗尽、要经营社群、要为了业配改脚本等等)。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去拆解 (unpack) 职业选择的不同面向,换句话说要去了解除了自己看到的美好的一面之外,还有哪些其他应该要考量的面向。

举个例子来说,很多工程师可能会想要出国工作,以近期许多人会选择的日本来说,要说出想去日本工作的理由,相信不会太难。甚至有些人会认为,因为自己过去曾经到日本旅游很多次,每次的体验都很好,所以觉得到日本工作会很适合自己。

这时如果要进一步运用上拆解的概念,就应该要去了解那些在日本工作的人,实际上有遇过哪些不方便、不如意的地方,然后再评估确保自己真的有足够热爱在日本生活 (事实上,ExplainThis 团队有成员目前在日本工作,真的是来到日本后才发现生活上有非常多不那么顺的地方,在那些片刻才真正体会为什么过去许多人会说要真的有爱,不然不要到日本工作)。

那个不感觉苦也不倦怠的选择

在拆解了某个职业选择后,很可能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热爱那个选择 (多半是因为要承受的不喜欢,多过对于喜欢的部分);但是也可能发现,你非常热爱拆解出来的每个元素。在《Face it: you're a crazy person》一文中,作者把这类人称为「狂人」,也就是标题中写的 crazy person。

什么意思呢?

该作者提到,事实上多数的职业都有许多会让人感觉到难以忍受的事。假如你想当外科医生,意味着你要在接下来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每周重复开十多次相同类型的刀;假如你想当高中老师,意味着你需要在接下来三四十年的职业生涯,每天跟正值叛逆的青少年相处。

对很多人来说,会觉得这些事情是苦差,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能享受做这些事。就像多数人可能无法忍受讲同样的课讲三四十年;但有些人是真心热爱启发学生,即使同样的教科书内容讲三四十年,仍然觉得不会腻不会厌烦,而且会不断根据时事、新的科技,去调整教法,让自己的教学不断升级。

当你某件事对别人来说是苦,但对你来说既不苦也从不会倦怠,投入在这件事上,将会让你在该领域逐渐累积出别人无法企及的优势。这个观点我们在《那件别人觉得苦,但你却觉得「蛤?」的事》中有更完整的讨论,文中整理了如何辨别那件你能长期投入、却不觉得苦的事情,推荐读者搭配阅读。

阅读更多

假如你觉得这篇贴文对你有帮助,想阅读更多,欢迎加入 E+ 成长计划,在 E+ 成长计划中,我们除了有完整的职业主题文、前后端深度技术文,也有社群与大家一起在职业中持续成长。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