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一個讓你不感覺苦也不倦怠的職涯
2025年10月4日
過去我們收到不少讀者在職涯選擇上的諮詢問題,從選職業 (例如要當前端還是後端工程師,還是乾脆轉職去當產品經理),到選產業 (要去金融科技,還是去電商業),再到選公司規模 (該加入軟體大廠還是新創)。
老實說,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所看重的、所適合的,都不完全一樣,因此沒辦法給一個所有人都適用的回答。也因此,過去回答這類問題時,我們都更聚焦於分享「如何思考這個問題」,透過分享思考角度,讓讀者們能夠不侷限於單一視角,這樣能避免做選擇時,因為忽略了某些應該思考的面向,導致最終做出的選擇不理想。
前陣子 Adam Mastroiamni 寫了《Face it: you're a crazy person》一文(連結),該文談到的職涯選擇視角,是我們在職涯經歷起伏跌宕後,覺得最符合我們看待職涯選擇的論述;因此希望透過這期的主題文,來聊聊這個觀點。
思考職涯選擇時可以切入的角度
當談到職涯選擇,在網路上可以搜尋到非常多不同的內容。舉例來說,賈伯斯在 2005 年給的史丹佛大學畢業演說中談到「找到自己熱愛的事」,從熱情的角度來看職涯選擇。又或者假如到全球軟體工程師都在逛的 Blind 論壇,會看到最多關於 TC (Total Compensation) 的討論,而這類觀點則是從「薪資待遇」出發來看職涯選擇。
又或者日本作家茂木健一郎在《IKIGAI‧生之意義:每天早上醒來的理由,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就是 IKIGAI》提出的 IKIGAI,會是像下圖這樣找出「享受的事」、「擅長的事」、「別人願意付你錢做的事」、「世界需要的事」之間的交集,而這個交集又被稱為「生き甲斐 ikigai」。
上面這些不同的切入角度,都是從正向的角度切入談;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的職涯選擇,通常都不是單一面向的,因此如果只從正向的角度 (例如自己熱愛、自己擅長),卻沒有看做這件事情的完整樣貌,很可能到頭來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樣的職涯。
拆解 (unpacking) 職涯選擇的多個面向
上個段落的結尾提到「如果只從熱愛的角度看選擇職涯,很可能到頭來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句話看似非常的矛盾,但確實有可能發生。舉例來說,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在新聞上看過,某些知名的 YouTuber 因為覺得做 YouTube 過於消磨自己,決定不繼續經營自己的 YouTube 頻道;即使這些 YouTuber 最開始是因為興趣使然所以開始經營,但做到後面卻認為這件事不是喜歡,而是消磨。
這種矛盾是怎麼發生的呢?
在這期主題文開頭提到的《Face it: you're a crazy person》一文,非常精闢地分析了這種狀況。該文在最開頭給了一個例子,作者說他過去遇到很多說不喜歡自己現在工作的人,當問他們假如要辭職的話,會想要改做什麼? 這時很多人會回說「我還沒有很確定,但如果能的話,會想要經營一間小咖啡店」。
當聽到這個回答後,作者就會接著問「那你要到哪裡進咖啡豆呢?」
多數人這時會回答不出來。因為說想要開一間小咖啡店的人,多半是因為喜歡喝咖啡、喜歡在咖啡店裡的氛圍。然而現實的狀況是,熱愛咖啡這件事,不等同於熱愛開咖啡店,因為開咖啡店要做很多咖啡消費者可能沒有想到的事。
想要經營咖啡店,除了要處理「從哪裡進咖啡豆」之外,還需要
- 計算各類成本 (咖啡豆到機器,再到人力與店租)
- 各類系統的管理 (庫存、人資、銷售 POS 等)
- 突發狀況應對,例如某天早上六點,員工突然臨時拉肚子要請假,要如何處理
上面這些都還只是冰山一角,真正開一間店要處理的大小事還有很多。因此,當一個人說「因為熱愛咖啡,所以想開咖啡店」,很可能因為沒去看開咖啡店的其他面向,所以直到真的開了店後才發現原來自己不喜歡。
同樣地,那些原本喜歡拍影片上傳到 YouTube 分享的 YouTuber,最後覺得燃燒殆盡,是因為真的開始經營 YouTube 頻道後,才發現有各種原本沒有預料到的面向需要面對 (例如題材可能耗盡、要經營社群、要為了業配改腳本等等)。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去拆解 (unpack) 職涯選擇的不同面向,換句話說要去了解除了自己看到的美好的一面之外,還有哪些其他應該要考量的面向。
舉個例子來說,很多工程師可能會想要出國工作,以近期許多人會選擇的日本來說,要說出想去日本工作的理由,相信不會太難。甚至有些人會認為,因為自己過去曾經到日本旅遊很多次,每次的體驗都很好,所以覺得到日本工作會很適合自己。
這時如果要進一步運用上拆解的概念,就應該要去了解那些在日本工作的人,實際上有遇過哪些不方便、不如意的地方,然後再評估確保自己真的有足夠熱愛在日本生活 (事實上,ExplainThis 團隊有成員目前在日本工作,真的是來到日本後才發現生活上有非常多不那麼順的地方,在那些片刻才真正體會為什麼過去許多人會說要真的有愛,不然不要到日本工作)。
那個不感覺苦也不倦怠的選擇
在拆解了某個職涯選擇後,很可能你會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熱愛那個選擇 (多半是因為要承受的不喜歡,多過對於喜歡的部分);但是也可能發現,你非常熱愛拆解出來的每個元素。在《Face it: you're a crazy person》一文中,作者把這類人稱為「狂人」,也就是標題中寫的 crazy person。
什麼意思呢?
該作者提到,事實上多數的職業都有許多會讓人感覺到難以忍受的事。假如你想當外科醫生,意味著你要在接下來三四十年的職涯,每週重複開十多次相同類型的刀;假如你想當高中老師,意味著你需要在接下來三四十年的職涯,每天跟正值叛逆的青少年相處。
對很多人來說,會覺得這些事情是苦差,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卻能享受做這些事。就像多數人可能無法忍受講同樣的課講三四十年;但有些人是真心熱愛啟發學生,即使同樣的教科書內容講三四十年,仍然覺得不會膩不會厭煩,而且會不斷根據時事、新的科技,去調整教法,讓自己的教學不斷升級。
當你某件事對別人來說是苦,但對你來說既不苦也從不會倦怠,投入在這件事上,將會讓你在該領域逐漸累積出別人無法企及的優勢。這個觀點我們在《那件別人覺得苦,但你卻覺得「蛤?」的事》中有更完整的討論,文中整理了如何辨別那件你能長期投入、卻不覺得苦的事情,推薦讀者搭配閱讀。
閱讀更多
假如你覺得這篇貼文對你有幫助,想閱讀更多,歡迎加入 E+ 成長計畫,在 E+ 成長計畫中,我們除了有完整的職涯主題文、前後端深度技術文,也有社群與大家一起在職涯中持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