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有意義的個人專案
2025年7月14日
過去收到讀者來信諮詢職涯成長議題時,我們總會說「如果有時間餘裕,投入做個人專案是很不錯的選擇」。然而,當談了這點後,多半會遇到一個接續的問題「個人專案該做什麼?」
希望透過這期的主題文,來與讀者們談談三個做個人專案時可以切入的角度,讓讀者們能夠有效利用個人專案,獲得最大的價值。
以終為始的思考
在決定投入時間做個人專案之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問「為什麼要花時間做個人專案」,畢竟假如想讓自己的職涯加分,有很多不同的途徑,例如可以貢獻開源專案、可以參與社群讀書會,也可以在工作上投入多一點來加速升遷。
由於時間可以被用在很多不同地方,在實際投入前應該反過來問「個人專案可以帶來什麼獨特的價值?」,而基於不同的潛在價值,個人專案在題目選擇上也會有所不同。
在我們過去的經驗中,個人專案主要能帶來三種不同價值 (當然可能還有其他的,但這邊主要談我們的經驗)。
要讓個人專案有意義,可以從以下這三個角度切入
- 解決自己想解決的問題
- 獲得工作上無法獲得的技術成長
- 讓自己的履歷上加分
以下讓我們分別來討論這三種角度。
解決自己想解決的問題
解決自己的問題之所以是個有意義的切入角度,是因為做這類題目的個人專案,先不論最終專案規模能長到多大,最起碼自己的問題能夠被解決,換句話說該專案本身就能帶給自己價值。
因為是解決自己有的問題,所以對於選定的題目,也會有比較具體且深刻的理解,實際做起來也會比較有動力。
事實上,ExplainThis 對於幾個共同發起人來說,當初決定要做這個專案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當時我們遇到的問題是,身為工程師在工作三五年後要找新的工作時,就得花很多時間準備面試。
而準備面試時花最多時間的地方,莫過於找題目、整理回答。當初我們為了免去每當要換工作時,就得找面試題目、整理解答的麻煩,開了共筆把這些內容整理進去。而當初想說除了我們自己,應該還有許多其他工程師有相關的困擾,因此把這些共筆公開,成了第一個版本的 ExplainThis。
而假如你解決的某個問題,剛好也是其他人有的問題,那麼你做出的成果,也會能帶給其他人價值,這是很有意義的事。
ExplainThis 團隊之所以能夠到現在連續三年,持續用下班與週末的時間投入這個專案,也是因為透過這個專案,一直能獲得讀者們的正面回饋。「帶給其他人價值」的成就感,就是一個讓人能堅持的動力。
總的來說,挑一個自己有痛點的題目,解決該問題後分享出來,能在正職的職涯外,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獲得工作上無法獲得的技術成長
第二個推薦選個人專案題目的切入角度,是挑一個讓自己能獲得「工作上無法獲得的技術成長」的題目。
最近在 ExplainThis 經營的 E+ 成長計畫,讀者 Benson 分享了自己做的個人專案,就屬於這類例子。
Benson 分享了自己做的 VibeGDoc 專案 (連結),實作類似 Google Doc 的功能,在當中就用到了許多進階前端的相關技術,同時也串接了生成式 AI 的功能;這讓 Benson 在做這個專案的過程,大幅提升了自己在前端深度、新技術探索的能力。
很多前端工程師可能會抱怨,自己在的公司開發的前端功能都很基本,所以無法獲得技術成長;有另一些人會抱怨自己待的公司比較保守,所以沒機會去探索最新的技術。但上面這些抱怨,完全可能透過個人專案來解決。
以 Benson 的 VibeGDoc 個人專案為例,有鑑別度、有亮點的前端功能就包含
- 即時共編 (real-time)
- 版本控制 (versioning)
- 富文本編輯器 (rich text editor)
除此之外,在生成式 AI 的功能上有
- AI 自動補全 (auto-complete)
- 語音轉文字 (voice to speech)
- MCP 客戶端與伺服器端實作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到,不論你目前在什麼類型的公司,不論你待的公司是否有在跟上技術的新趨勢,如果有心想要跟上新的技術 (例如實作出串接各類 AI 的功能),完全可以透過個人專案做到。
以 MCP 客戶端與伺服器端開發來說,在 MCP 推出後,很多人可能只是讀相關的內容,雖然這樣做已經比起完全沒接觸來得好;但假如真的要比較深入理解 MCP,自己動手開發 MCP 客戶端與伺服器端,會是更有效的方式。
總的來說,假如在目前的工作,覺得有某些想要探索的技術沒辦法碰到,透過個人專案來深入理解,會是很推薦的做法。
讓自己的履歷上加分
最後想談個人專案在求職上的幫助,假如是想要提高自己求職時履歷的通過率,很多時候一個完整且高品質的個人專案,能夠加不少分。
有兩種常見的狀況,是個人專案特別能加到分的,一個是假如缺乏正職或實習經歷時,個人專案能夠用來證明自己有足夠的技術設計與實作能力。
舉例來說,先前一位工程師 Andrew Zheng 在開發 iOS 應用後,將作品分享在 Twitter 上。Apple 的某個工程主管看到後,主動聯繫他並邀請他加入團隊 (詳見 Andrew 寫的 Getting a job at Apple without going to college or doing LeetCode 一文)。
另一個能透過個人專案來為履歷加分的,是假如你過去在某個軟體工程的子領域,但是想要轉換到一個不同的子領域,這時即使你已經有多年經驗,但是因為過去的經驗跟新領域的相關度不高,通常很可能在履歷關卡被刷掉。
具體來說,假如你過去是傳統的前端或後端工程師,在生成式 AI 興起後想要轉去做 AI 工程師,這時就會遇到過去的經驗沒辦法證明自己能勝任 AI 工程師的職位。在這種狀況,假如有做出上面提到的 VibeGDoc 這種個人專案,就能很有效的證明你有相關的實作能力。
閱讀更多
以上我們談了個人專案對職涯成長、求職的幫助。假如讀者們對於職涯成長、求職這個主題感興趣,除了這期雙週報談到的內容外,我們在 E+ 成長計畫有更多深入的內容。
此外,E+ 中也有《軟體工程師求職全攻略》線上課程,完整地談了如何用有效的方式通過求職過程的每一個階段。對 E+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這個連結看到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