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Buchheit 改變人生的 6 個思維模式

2023年11月27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與超過 400+ 位軟體工程師一同在社群中成長,並且獲得更多的軟體工程學習資源

最近 OpenAI 董事會重組,Bret Taylor 因此出現在大眾的討論中。Bret Taylor 當年因為創辦的公司 FriendFeed 被臉書收購,進而成為臉書的技術長 (現在大家在臉書按的讚,就是當初 FriendFeed 做的功能,臉書收購後把該功能加到臉書上)。

但你知道,其實 FriendFeed 的另一個共同創辦人 Paul Buchheit 也是一個傳奇人物。YC 創辦人 Paul Graham 之前曾寫過一篇談論近三十年來,最影響他最大的五名創業家,其中一名是 FriendFeed 的創辦人,但他不是講 Bret Taylor 而是指 Paul Buchheit。

Paul Buchheit 有多傳奇呢? 當年 Google 因為搜尋起家後,能進一步成為巨頭,是因為有連續多個億級產品,而這當中由 Paul Buchheit 一個人就帶領了其中的兩個,包含 Gmail 與 AdSense。 甚至 Google 的公司座右銘「不作惡 Don’t be evil」也是當年 Paul Buchheit 提出的。

假如是做前端開發的人,大概一定學過 AJAX 這個技術,然後大概一定聽過當初 Gmail 就是透過 AJAX 技術完全顛覆了傳統前端工程,讓前端畫面不用整個畫面重新渲染也能更新,達到極佳的使用體驗。

而你知道,做這件事的人正是 Paul Buchheit。當初決定要用 JavaScript 寫 Gmail 時,他在 Google 內部被無數人勸阻,多數人都覺得這個技術決策糟透了。甚至有位當時的 Google 高管,直接斷言說 Gmail 這產品連百萬用戶都不可能達到 (今天的 Gmail 超過 18 億用戶)。

上面講這些,都在 Paul Buchheit 寫的《The Technology》一文中提到。這是一篇我們強烈推薦想要創新的人,都值得花時間一讀的文章。文章內容很長,我們節錄並翻譯了其中 Paul Buchheit 提到的 6 個預設模式。

所謂的預設模式,是指你在做決策時,不自覺會透過的模式。舉例來說,同樣是做選擇,有人會預設選擇風險小、不會遭受責罵的;但有人會預設選擇更有趣但可能風險比較高的。這兩種預設的反應,會讓這兩類人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樣貌。

Paul Buchheit 認為,我們常常為生活中的重大決策而苦惱,但真正重要的其實是那些我們每天要做上千次、常常甚至不自覺的小決策。大決策是這些小決策的必然結果。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在某些狀況下,做出了重大決策,但實際上,這個大決策往往是由之前成千上萬的小決策共同疊加出來的。而你選擇的預設模式,則會影響著你每天做的各種小決策。

《The Technology》 的原文在此,以下是我們節錄的中文翻譯

預設模式一:預設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首先,我預設自己什麼都不知道。這邊先提醒大家,如果你是因為我說了這句話就接受這句話,那你將是劃錯重點的。你需要有自己的思考。這也是第一個預設模式。

如果我相信我已經知道答案、擁有真理,那我就沒辦法開放心胸去學習更重大的真理。這也是為什麼經驗有其危險所在。很多人認為自己已經知道很多、已經知道某個想法不會成功。這是為什麼那些在最開始看似天真的年輕創業家,能夠開創最成功的公司 —— 他們不懂,且有時傲慢而不願聽那些號稱自己懂的人的建議。

我不是想低估經驗的價值,但不要被我們的經驗所限制。過去不行,不代表未來不行。同樣,過去有效,未來可能也不再有效。

這對創業家來說尤其重要。最好的機會常常存在於過去經驗的集體盲點中。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機會看起來是壞主意,或者不重要。但如果是個任何人都能輕易看到機會,那麼其他人早就跳下去做了。

在 1997 年時,Larry 和 Sergey 試著用一百萬美元的價格出售谷歌。幸運的是,那時他們找不到願意買的人。當時沒人買,是因為那時普遍的認知是搜尋不重要也沒價值。

當然,經驗不是唯一危險的事。教條和意識形態更糟。這兩個東西常為我們提供答案,並限制我們的思考範圍。忽略教條會被其他人嘲笑,甚至會被他人懲罰。我懷疑這可能是為什麼更具意識形態的社會較少有創新的原因。如果我們不能自由地走出傳統思維的範疇,我們沒辦法偶然發現其他人錯過的機會。

跳脫教條的束縛是困難的。從內部看,教條猶如真理和現實。你要對任何限制你思考、限制你探索新想法的信念保持警覺,這包括邏輯和理性。邏輯與理性是有用的工具,但也經常會使我們困在排他性的思考體系中。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理性的人,那你可能已經落入其陷阱中。要在工作中創新,我們需要避開既定思維的限制。

預設模式二:終止所有常駐程式

對不熟悉電腦操作系統的人,這邊科普一下,所謂的常駐程式是在背景運行、執行各種服務的電腦程式,通常用戶不會趕知道常駐程式的存在。有時候常駐程式會失控,開始消耗電腦的記憶體、處理器或其他計算資源。這就是為什麼在電腦或手機卡頓時,重新開機可以重新讓運轉便順利。

我喜歡用這個比喻來形容我們大腦中運行的相似迴圈。舉例來說,有時候某首你最近聽的歌,會在你你的腦中一直重播。更隱晦一點的迴圈是那些懷疑、憤怒和自我厭惡的聲音,這些聲音影響了我們的思考。這些聲音的根源可能來自我們的父母、同儕、媒體,或網路上某個不認識的人對你說的話,然後你內化了那些人對你說過的內容。

有時,這個腦中的迴圈會偽裝成我們自己的聲音,有些是從我們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在的。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這些迴圈往往像是寄生蟲一般對我們加以限制。每當我們想要冒險或朝新方向前進時,它們就會出現並質疑與批評我們。每當我們想跳脫教條的枷鎖時,它們會出現來嘲笑與譴責我們。

創造一個創新的新產品通常意味著花費數年時間,做一些大多數人質疑其價值的事。假如你滿腦子都是那些別人說你這麼做很愚蠢、說你應該放棄,你很難真的去實踐創新。

在我們推出 Gmail 之前,谷歌內部很多人認為整個項目不該被繼續下去,甚至有一位高管預測 Gmail 永遠不可能達到超過百萬用戶。但我們不能讓那些聲音阻礙我們。

清除這些聲音有助於我們成長、變得自由,變得能夠奪回對自己的心理的掌控權。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非常困難,因為這些聲音會不斷回到我們的腦中。但我們可以透過練習,一步步排除他們。

此時此刻,暫停你手邊的一切事務,觀察自己的呼吸,享受心中那片刻的寧靜。打斷寧靜的聲音猶如失控的進程,持續練習忽略它們,直到沒有一絲存留在你的腦中。

生活的每天都有零碎的片刻,但不要把這些時間花在 Flappy Bird 或 Facebook,而是要抓住機會找到一個平靜且清晰的心靈。即使不是每次想要時都能靜入那狀態,但沒關係,重要的是持續練習。在大自然中散步也有助於此。

當你想消除這些聲音時,它們自然會反擊,並主張它們自己的重要性,這是這些聲音的生存之道。而我對這些聲音反擊時的回應是「好的,謝謝」。

預設模式三:好的,謝謝

人生很少按照我們想要的方式進行。當我們決定冒險嘗試新事物時,我們應該預期結果很可能不會如我們計劃的一樣。即使我們想走一條看似毫無風險的路,事情仍可能不會按照我們計劃地進行。我們選擇憤怒、沮喪並讓自己陷入困境,又或者我們可以選擇接受,接受發生在我們生命中的,都是最好的安排,然後繼續向前邁進。

我發現這是預測一間新創公司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新創公司肯定都會遇到挫折,但有些新創能把挫折化為養分;另外一些則只是不斷犯著相同的錯誤,最終無法取得任何真正的進展。Uber 在把挫折化為機會這點,做得相當高明。他們把倫敦的計程車罷工,轉變成自己的增長機會。

在我自己的生命中,我觀察到許多後來被我認為是最好的事,都是從一些最糟糕的事發展而來,如果沒有這些糟糕的事,就不會有後來發生的好事。而更多是因為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小決策,而不是某個種大決策。人的一生每天都有挫折和失望,即是很多時候很困難,但我選擇盡我所能地說「好的,謝謝」,接受這些挫折,把它當作一份禮物。這個預設模式幾乎有一種魔法般的威力,協助我持續向前。

預設模式四:選擇更有趣的路

很多人常問我如何決定投資哪些新創公司。關於這問題,我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但「選擇更有趣的路」是我決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 2007 年初時,我第一次聽到 Justin.tv,那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大笑然後問他們是不是認真的。他們說他們是認真的,於是我決定投資。當時 Justin Kan 把攝影機綁在頭他的頭上,然後每天 24 小時在網路上直播在 Justin.tv 上。這聽起來很瘋狂,但那時的我很好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發現這種有趣性是一個非常有用的信號。

多數人對於 Justin.tv 會怎麼發展,最直接的回答是,網路鄉民會在網路上捉弄 Justin。但接下來真正發生的事,是 Justin.tv 新增了讓任何人都可以直播自己生活的功能。雖然大部分人直播的內容都很無聊,有些還是非法的,但有一種類別引起了觀眾的關注:電玩直播。最終 Justin.tv 將名稱更改為 Twitch.tv,專注於電競遊戲。他們現在是網路上最有價值的資產之一。他們的每日觀眾平均觀看時間超過 100 分鐘,是美國全網流量第四大,僅次於 Netflix、Google 和 Apple。

在投資他們的時候,我不知道會發生這種事,我主要投資是因為 Justin.tv 聽起來像一個有趣的實驗,而且創辦人似乎真的相信正在做某件大事。

有趣性背後意味著,某個領域未被探索或未被深入探索。如果我已經知道結果會是什麼,那就不太有趣。如果完全隨機,像賭博一樣,那也不有趣。我發現偉大的新創公司都在有效的不確定當中。無論他們最終是否成功,我都能從中學到一些有趣的事情。

這也是我在 1999 年決定加入 Google 的邏輯。當時的 Google 很可能會被更大的 Alta Vista 擊垮,但因為那裡的人真的很聰明,所以我相信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學到很多。

事實上,我可以簡單定重新定義成功,來保證我一定能成功,如果我定義成功是能學到一些有趣的東西。這樣,我總是成功的,也會學到很多 :)

如果你的新創公司只有一種定義成功的方式,那麼你已經在失敗的路上。

很多人為了一些他們並不真正在乎的新創公司犧牲了自己的生活,追求他們可能永遠也達不到的外部成功,這是種悲劇。對我來說,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這也是我想講的第五種預設模式 — 熱愛你所做的事。

預設模式五:熱愛你所做的事

很多人會說你應該「做你熱愛的事」,但這通常不是個好建議。這鼓勵人們追求一些基本無法實現的目標,例如成為電影明星或百億估值的新創公司的創辦人,這讓人耗盡自己的生命。即使他們真的達到了該目標,現實往往與他們想像的完全不同,所以他們依然不快樂。

「做你愛的事」是在談還沒達到的事。「熱愛你所做的」是在談現在已經在做的事。就像其他模式一樣,這個預設模式指引我們每天每刻所做的小決定。它不那麼關注在改變你所做的事,更關注在改變你做事的方式。

以目標為導向的外在思維有個問題,它將現在到任務完成之間的時間,視為一個需要去忍受的煩人阻礙。如果你在做一些困難、不確定性高且耗時的事,例如打造一個新產品或公司,採用這種心態,很可能讓你賭掉生命中的一大部分。你在潛意識中可能會選擇更小、更容易現實的目標來補償。然而這是不幸。而且不愉快的。

我在 Google 時每天的工作時間很長,並不是因為 Google 逼迫我花更多時間工作。如果是這樣,我早就辭職了。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真的熱愛打造。當然,打造的過程並不都是有趣的,但絕大多數時間,我喜歡每天超過 80% 發生的事。

「做你熱愛的事」將 「你愛的事」視為固定不變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我以前很討厭跑步。我有時會強迫自己跑幾英里,因為這應該是健康的,但我從來不喜歡。後來我讀了一本書,書裡說我們天生就是要跑步的,這是有趣的。受到啟發後,我決定只為了好玩而跑步,專注於每一步的品質,忘記做這件事是為了達到健康這個目標。不久後,我學會了享受跑步,後來我逐漸改變了把自己和運動的關係,往享受這個方向發展。

這種以內在出發的方法,最終會讓我們的付出,獲得更高品質的回報,這往往會帶來更大的外在回報。如果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能指向同一方向,效果會是最好。

真正的工作似乎總是涉及一定程度的不愉快、勉強,以及需要投注努力努力,新創公司常常需要這樣。就像生孩子一樣。5% 的可愛片刻,和 95% 的骯髒尿布與嘔吐。

要能夠熱愛這些不那麼愉快的片刻,最關的是要知道其意義。如果我們真正關心並相信我們的使命,即使再艱難的片刻,都將成為我們展現英雄光芒的時刻。

雖然對新創公司來說,有個可以直接且可行動的計劃很重要,例如寫程式碼以及與用戶交流,但我相信維持一個有意義且鼓舞人心的遠景也很重要。

預設模式六:用健康的漠視面對不可能

這點是從 Google 借來的,我認為 Larry Page 小時後在夏令營時就學會這一點,對我來說,它代表了 Google 這間公司真正的創新精神。現在 Google 已經很大,很多人對這家公司變得懷疑,很容易對這種事情不屑一顧。但我記得當它還是一個沒有人聽說過的小公司,我不得不向其他人解釋,Google 就像是除了搜尋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功能的 Yahoo。聽到的人只會用一種哀傷的眼神看著我,似乎在說「我很遺憾你找不到一份真正的工作」。

但在公司內部,一直有著荒謬且雄心的想法,讓我們覺得我們將要征服世界。那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地方。

即使我們的機器只有 1/4 GB 的 RAM,Larry 仍想要將整個網絡存儲並在記憶體中搜尋。當時這似乎不切實際,但在摩爾定律下,很快我們就做到了,但這僅僅是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早就已經朝著那個方向。

Larry 還想要能夠送漢堡的自駕車。這還沒有發生,但我打賭它會發生。

對我來說,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比容易達到的目標更具啟發性。我寧願在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上失敗,也不願在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成功。

與其他模式一樣,這個模式是關於擺脫過時思維的限制。

當我決定用 Javascript 寫 Gmail 的前端界面時,幾乎所有用過 Javascript 或熟知瀏覽器的人,都告訴我這是個糟透了的點子。很多人過去都試過,但每次都是災難般的結果。但時代變遷迅速,幸運的是,我處在一個不僅允許,而且鼓勵做不可能事情的環境中。在我們推出 Gmail 後,不可能很快成為了新常態,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網路應用的思考方式。這很有趣。

對我來說,新創公司不僅僅是一種賺錢的聰明方式。新創公司是以人類自我利益來驅動的機器,進而去創造一種能夠迅速改變世界的反應。人類的自我利益經常被看作是骯髒或有錯的,但 NASA 可沒有因為蔑視重力就能登上月球。

人們經常認為商業完全是關於金錢的,但對我來說,這就像說火箭完全是關於火箭的燃料。在某個層面上這是真的。沒有燃料,你甚至無法離開發射台。但這種短視的觀點忽略了機器的更大目的和使命。當然,有些企業確實只是為了賺錢,但在我所認識的真正重要的創辦人中,總是有更大的使命,而非僅用一種虛無主義的方式追求火箭的燃料。

現在的我們,處在一個擁有能實現美好生活的技術與資源的時代,我們可以用很小一部分的勞力和資源,就為每個人提供足夠的食物、居住、教育和醫療保健。這意味著我們可以終結勞動奴隸。我不需要工作,我選擇工作。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享有我所擁有的同樣自由。如果做得正確,我們也將有更好的經驗,讓我們所有人擁有更多財富。

閱讀更多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