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談「該如何選要投入的領域」

2025年10月12日

💎 加入 E+ 成長計畫 與超過 750+ 位工程師一同在社群成長,並獲得更多深度的軟體前後端學習資源

2025 年諾貝獎陸續開獎,日本關西的兩大學府,京都大學與大阪大學,分別有教授拿到醫學與化學獎。由於這次有醫學獎的獲獎者,也看到 2018 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先生受訪的新聞。

這讓人想到多年前讀過本庶佑先生的一個演講文稿,在談論如何做出突破性的創新。演講的標題是「通往獨創研究的捷徑:以唯一為目標),原文是「独創的研究への近道:オンリーワンをめざせ」,可在京都大學醫學部網站上讀到全文。

該演講是 25 年前給的,但內容放到今天依然讓人覺得受用。

不去追求成為第一,而是追求成為唯一

在演講中,本庶佑先生談到,在選擇研究題目時最省事的作法,是投入世人矚目的「流行」主題。很少人能不在意旁人、置身流行之外,跟著流行走,是多數人本能認為最穩當的活法。

而許多人在追逐流行的同時,因為確信自己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因此會把「成為第一」視為自己生命所追逐的目標。

然而,在本庶佑先生的觀點中,跟著流行走,反而最難做出獨創的研究。

若某件事對所有人都是「顯而易見」,那這件事多半缺乏獨創性,也容易被輕易證實。多數有突破性的成果,都是被他人認為可能性極低,因而無法聚成「流行」;這時被某個人實證時,才引發飛躍性的發展。

順著這個觀點,在演講中,本庶佑先生談到「不去追求成為第一,而是追求成為唯一」,是做出獨創成果最近的捷徑 (日文原文是「ナンバーワンになることを求めず、オンリーワンになることを考えることが最も近道である」)。

先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 Patrick Hsu 也曾分享過類似觀點:「我不知道這是否適用於所有競賽 (例如短跑),但在科學領域似乎是如此。最好的研究者不只是排在分佈的尾端,他們會創造出全新的分佈,改變了我們其他人所能看見的世界。」

I don't know if this is true for every competition (e.g. running) but it does seem to be true for science...the best researchers don't just sit at the tail. They create entirely new distributions that change what the rest of us can see.

軟體開發的醍醐味

他用一個很精闢的比喻描述這件事,他說做研究的醍醐味在於,發現那塊無人問津的岩縫湧泉,讓那股水流逐漸壯大,從小溪終至大河。

又或者,披荊斬棘闖入山深無路之處,第一個在那裡架起一座獨木橋,而不是把別人早已架好的獨木橋改建成鋼筋水泥的大橋。當人潮蜂擁而至時,那裡多半早已是鋼筋水泥橋,大家衝向的,是橋那頭所剩無幾的金礦。

雖然身為軟體工程師,我們不是做研究的,但是讀到這個演講時,還是覺得很有啟發性。現今的軟體業有很濃厚地追逐流行的文化,從幾年前的 Web3 到近期的 AI,都是在某陣浪潮來了後,各大公司蜂擁而上。

與此同時,軟體業也有著「追逐第一」而非「追逐唯一」的文化,許多人甚至會把公司分級 (tier),然後以此來定義身為工程師的價值 (要進到 tier 1 公司才是好工程師?)。

然而,軟體能夠做的事情很多,能夠用軟體解決的問題也很多。找到某個應用領域,即使不是熱門的產業,透過軟體讓那個領域變更好 (例如讓某個行業的從業人員能用更輕鬆有效率的方式做事),才是我們認為開發軟體的醍醐味所在。

這呼應到我們在去年底寫的反思,希望因為 ExplainThis 的存在,讓更多前後端工程師能持續成長,進而能協助更多組織打造更好的軟體產品,讓這世界的各個領域,也都能因此受益。

🧵 如果你想收到最即時的內容更新,可以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